卷六百八十四 ◎服章部一
○总叙冠
《说文》曰:冠,糸也,所以糸发。弁冕之总名也。
《释名》曰:冠,贯也。所以贯韬发也。
董巴《汉与服志》曰:上古穴居野处,衣毛而冒皮,未有制度。后世圣人易之以丝麻。观翚翟之文,荣华之色,乃染帛以效之,始作五彩,成为五緌。
又曰:术氏冠有五彩,衣青玄,裳前员,其制差池四重。赵武灵王好服之,今不施用也。
《白虎通》曰:人所以有冠者,<巾卷>也,所以<巾卷>持发也。人怀五德,莫不贵德,示成礼,有修饰文章,故制冠以饰首,别成人也。
《三礼图》曰:缁布冠,始冠之冠也。太古冠布,斋则缁之,今武冠则其遗象也。太古未有丝缯,始麻布耳。
又曰:建华冠,祠天地五郊,八佾舞人服之,以铁为柱,卷贯杂大珠九枚。
《礼记·檀弓》曰:古者冠缩缝,今也衡缝,(缩,从也。今礼制衡读为横。今冠横缝,以其辟积多。)故丧冠之反吉,非古也。(解时人之丧冠,缩缝,古冠耳。)
又《郊特牲》曰:冠义:始冠之,冠缁布冠也。(始冠三加,先加缁布冠。)太古冠布,斋则缁之,其緌也。(斋则缁之,鬼神重闇也。)孔子曰:"吾未之闻也。"冠而敝之可也。(三代改制斋冠不用。)適子冠於阼,以着代也。醮於客位,加有成也。三加弥尊,喻其志也。(始加缁布冠,次皮弁,次爵弁,冠益尊而志益大也。)冠而字之,敬其名也。委貌,周道也。章甫,殷道也。毋追,(牟下音堆。)夏后氏之道也。周弁,殷冔,(音诩)夏收,三王共皮弁素积。"(所不易於先代。)
又曰:黄衣黄冠而祭,息田夫也。野夫黄冠,黄冠,草服也。(以息艮服,象季秋草木黄落。)
又《玉藻》曰:始冠,缁布冠,自诸侯下达,冠而敝之可也。(本大古耳,非时王之法服也。)玄冠朱组缨,天子之冠也。缁布冠缋緌,诸侯之冠也。(皆始冠之冠也。玄冠,委貌。委,诸侯缁布冠有緌,尊者饰也。缋或作绘,緌或作蕤。)玄冠丹组缨,诸侯之齐冠也。玄冠綦组缨,士之斋冠也。(言斋时所服也,四命已上斋祭异冠也。)缟冠玄武,子姓之冠也。(谓父有丧服,子为之不纯吉也。武,冠卷也,古者冠卷也。)缟冠素纰,既祥之冠也。(纰,缘边也。纰,读如埤益之埤,既祥之冠也,己祥祭而之服也。)垂緌五寸,惰游之士也。(惰游,罢民也。亦缟冠素纰,凶服之象也。垂长緌、明非既祥。)玄冠缟武,不齿之服也。(所放不率教者。)居冠属武。(谓燕居冠也。着冠於武少威仪。)自天子下达,有事然后緌。(燕无事者去饰。)
又曰:玄冠紫緌,自鲁桓公始也。(盖僣宋王者之后服也。緌当用绘。)
又《冠义》曰:冠者,礼之始也。古者冠礼筮日笊宾,所以敬冠事,敬冠事所以重礼,重礼所以为国本也。
《传》曰:狄却署卫,齐桓公封卫于楚丘,卫国忘亡。(忘其灭亡之困。)卫文公大布之衣,大帛之冠。(用诸侯谅闇之服。)
又曰:郑子华之弟子臧奔宋,好聚鹬冠。(鹬,鸟名。聚鹬羽为冠,言非法之服。)郑伯闻而恶之,使盗诱之。八月,盗煞之陈宋之间。君子曰:"服之不衷,身之灾也。"
又曰:卫献公戒孙文子、宁惠子食。皆服而朝,日旰不召,而射鸿於囿。二子从之,不释皮冠而与之言。
又曰:齐侯田于沛,招虞人以弓,不进,使人执而问之。辞曰:"昔我先君之田也。旌以招大夫,弓以招士,皮冠以招虞人。臣不见皮冠,故不敢进。"乃舍之。
又曰:范献子求货於叔孙,使请棺缮。(以求冠为辞。)取其冠法而与之两冠,曰:"尽矣。"
《诗》曰:彼都人士,台笠缁撮。(缁撮,缁布冠也。)
《穀梁传·哀公》曰:公会晋侯、吴子于黄池。吴王夫差曰:"好冠来。"孔子曰:"大矣夫差,未能言冠而欲冠也。(范宁曰:不知冠有差等,惟欲好冠。)
《史记》曰:高祖时籍孺,孝惠时闳孺,婉佞贵幸,与上卧起,故惠帝时郎中皆冠鵕鸃、具带、傅脂粉,比闳、籍之属。
又曰:丞相公孙弘燕见,上或时不冠至。如汲黯见,上不冠不见。尝坐武帐中,黯前奏事,上不冠,望见黯,避帐中,敬礼如此。
《汉书》曰:高祖为亭长,以竹皮为冠。及贵,所谓刘氏冠也。后令爵非公乘以上,毋得冠刘氏冠也。
又曰:沛公略地陈留,麾下骑士郦食其,其里中子也。食其见之曰:"沛公吾所欲从。"骑士曰:"沛公不喜儒,诸客冠来者,沛公则解其冠,溺其中。未可以儒生说也。"
又曰:杜钦字子夏,家富而目偏盲。茂陵杜业亦字子夏,时人号钦为盲杜子夏以相别。钦恶以疾诋,乃为小冠,广裁一寸,由是京师更谓钦为小冠杜子夏,而业为大冠杜子夏。
又曰:盖宽饶初拜卫司马,冠大冠,带长剑,躬按行士卒之室。
又曰:江充召见,衣纱縠禅衣,冠禅纚步摇冠,上见之,曰:"燕赵固多奇士。"
又曰:王阳与贡禹为友。阳为益州刺史,禹闻之,弹其冠以醋荇荐。阳荐禹於成帝,召为大夫。
《东观汉记》曰:莽居摄,子宇谏莽而莽煞之。逢萌谓其友人曰:"三纲绝矣。不去,祸将及人。"即解冠挂东门而去。
又曰:段颎灭羌,诏赐颎赤帻大冠一具。
又曰:马援与公孙述有旧。援入蜀,述见之甚喜,冠之交内之冠,立旧友之位。
《后汉书》曰:刘虞为公孙瓒所诛。初,虞以俭素为操,冠敝不改,乃就补其穿。及遇害,瓒兵搜其内,而妻妾服罗纨,盛绮饰。时人以此疑之。
《续汉书》曰:梁冀改与服,别制卑帻狭冠。
《晋书》曰:刘暾字长升,转侍御史。武库火,尚书郭彰率百人自卫而不救火,暾正色诘之。彰怒曰:"我能截君角也。"暾勃然谓彰曰:"君何敢恃宠作威作福?天子法冠而欲截角乎?求纸笔奏之,彰伏不讣涸,众人解释,乃止。
崔鸿《十六国春秋·前燕录》曰:慕容廆曾祖父慕容跋,见燕代少年多冠步摇冠,好之,乃敛发袭冠。诸部因呼之为步摇,其后音讹而为慕容,遂以慕容为氏。
又曰:慕容俊下书曰:"周礼冠冕体制,君臣略同。中世己来,亦无常体。今特制燕平上冠,悉赐廷尉己下,使瞻冠思事,刑断详平。诸公冠悉颜裹屈竹锦缠作公字,以代梁处,施之金瑱,令仆,尚书置瑱而己,秘监令别施珠瑱,庶能敬慎威仪,示民轨则。"
《齐书》曰:武帝幸刘悛弟。帝着鹿皮冠,刘悛设兔毛衾於牖中。宴乐,以冠赐悛,至夜乃去。
梁书》曰:陈伯之。济阴睢陵人也。年十三四。好着獭皮冠。
又曰:张欣泰为直閤步兵校尉,领羽林监。欣泰通涉,雅好交结,多是名素正直,辄着鹿皮冠,挟素琴,有以启武帝曰:"将家儿何敢作此举止?"
又曰:婆利国以璎络绕身,头着金长冠,高尺馀,形如弁,缀以粕宝之饰。
《后魏书》曰:崔休兼给事黄门侍郎,参定礼仪。帝常阅故府,得旧冠,题曰"南部尚书崔逞制"顾谓休曰:"此卿家旧事也。"
《唐书》曰:贞观中,太宗初服翼善冠,赐贵臣进德冠,因谓侍臣曰:"幞头起自周武帝,盖以便於军容。今四海无虞,息武事,此冠颇彩古样,兼类幞头,乃宜常服,可与袴褶通用。"
又曰:肃宗时,司天韩颖奏五官正其官配五方,臣请冠上加一星,衣从方色。
《国语》曰:定王使单襄聘于宋,遂假道於陈,以聘于楚。及陈,陈灵公与孔宁、仪行父南冠以如夏氏。单子归,告王曰:"陈,我大姬之后也,弃衮冕而南冠以出,不亦简彝乎?"
《家语》曰:哀公问孔子曰:"昔舜何冠?"孔子不对。公曰:"有问於子,不对何也?"对曰:"舜之为君,好生恶煞,任能授贤。君舍此不遵而冠是问,是以缓对。"
又曰:大夫请罪用白冠牜毛缨。
《周书》曰:成王将加元服,周公使人来零陵,取文竹为冠。
《春秋繁露》曰:冠之在首,玄武之象也。玄武,貌之最严威者。其象在后。反居首者,武之至而不用者矣。
《春秋合诚图》曰:天皇大帝,北辰星也。含元秉阳,舒精吐光,居紫宫中,制御四方,冠有五彩。
《战国策》曰:王升谓齐宣王曰:"王之忧国爱民,不若王爱尺縠也。"王曰:"何谓?"升曰:"王使人为冠,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,何也?为能之也。今王治齐,非左右便辟无使也,臣故曰不如爱縠也。"
桓子《新论》曰:传记言魏牟北见赵王,王方使冠工制冠於前,问治国於牟。对曰:"大王诚能重国若此二尺纵,则国治且安。"王曰:"国所授於先人,宗庙社稷至重,而比之二尺纵,何也?"牟曰:"大王制冠,不使亲近而必求良工者,非为其败纵而冠不成与h囫治国不善,则社稷不安,宗庙不血食。大王不求良士而任使其私爱,此非轻国於二尺纵之制耶?"王尾馛应。
又曰:宋康王为无头之冠以示勇。
《六韬》曰:冠虽敝,礼加之於首;履虽新,法践之於地。
《庄子》曰:宋钘、尹文为华山之冠以自表。
又曰:盗跖责孔子曰:"尔诈言造语,妄称文武,冠拔木之冠,带死牛之肋,摇唇鼓舌,擅生是非,以迷天下之主。"
《尉缭子》曰:天子玄冠玄缨,诸侯素冠素缨,大夫已下练冠练缨。
《墨子》曰:昔齐桓公高冠博带以治其国,楚庄王鲜冠组缨、绛衣博袍以治其国。
《孟子》曰:陈相道许子之行言於孟子。孟子曰:"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?"曰:"然。""许子冠乎?"曰:"冠。"曰:"奚冠?"曰:"冠素。"曰:"自织之与?"曰:"以粟易之。"曰:"许子奚为不自织?"曰:"害於耕。"
《韩子》曰:齐桓公饮酒,遗其冠,耻之,三日不朝。管仲曰:"此有国者之耻,公胡不雪之以政?"公曰:"善!"因发囷仓,赐贫穷,论囹圄,出薄罪。处三日,而民歌之曰:"公胡不复遗其冠乎?"
《晏子春秋》曰:景公为巨冠长衣以听朝。
《淮南子》曰:庄王诛史里,孙叔敖制冠澣衣。(史里,佼臣也。恶人死,自知当见用,故作冠澣衣。)
又曰:楚庄王好觟(胡瓦切。)冠,楚国效之也。(许慎注曰:今力士冠。)
又曰:冠之於人也,寒不能暖,风弗能障,暴不能敌,然而戴冠履屦者,其所自托者然。
又曰:鲁人身善制冠,妾善织履。往徙於越而大困,以有用游於不用之乡也。
《琐语》曰:范献子卜猎,命人占之。得其繇也,曰:"君子得鼋,小人遗冠。"范献猎而无得,遗其豹冠。
《语林》曰:丞相拜,司空诸葛道明在坐。王指冠冕曰:"君当复着此乎?"
《古今注》曰:曾参锄爪,三足乌来萃其冠。
《汉武内传》曰:上元夫人戴九星灵芝夜光之冠,西王母戴太贞晨婴之冠。
《神仙服食经》曰:汉武帝闲居未央殿。有人乘白云车,驾白鹿,冠芙蓉冠,曰:"我中山卫叔卿也。"
《楚辞》曰:余幼好此奇服,年既老而不衰;带长铗之陆离,冠青云之崔嵬。
又曰:高余冠之岌岌,长余珮之陆离。
又曰:握申椒与杜若,冠浮云之峨峨。
挚虞《游思赋》曰:戴朗月之高冠,缀大珠之明珰。
傅玄《冠铭》曰:居高无忘危,在上无忘敬。惧则安,敬则正。
曹植《与陈琳书》曰:夫披翠云以为衣,戴北斗以为冠,带虹蜺以为绅,连日月以为珮。此服非不美也,然而帝王不服者,望殊於天,志绝於心矣。
张衡《粕辩》曰:微雾之冠,飞翮之缨。
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
卷六百八十五 ◎服章部二
○通天冠
《三礼图》曰:通天冠,一曰高山冠,上之所服。
蔡邕《独断》曰:天子冠通天,汉制之,秦礼无文。祀天地、明堂平冕,鄙人不识,谓之平天冠。
徐广《与服杂注》曰:天子通天冠,高九寸,黑介帻,金博山。
徐爰《释问》曰:通天冠金博山蝉,谓之金颜。
○进贤冠
《三礼图》曰:进贤冠,前高七寸,长八寸,后高三寸。一梁下大夫一命所服,两梁再命大夫、二千石所服,三梁三命上大夫、公侯之服。
董巴《汉与服志》曰:进贤冠,古缁布冠,文儒者之服也。前高七寸,后三寸,长八寸。公侯三梁,中二千石已下至博士两梁,千石已下至小史、私学弟子皆一梁,宗室刘氏亦两梁。
蔡邕《独断》曰:进贤冠,文官服之。汉制尚书两梁,礼无文。
徐广《与服志杂注》曰:天子杂服介帻五梁进贤冠,太子、诸王三梁进贤冠。
《北齐书》曰:文襄词业,以前司徒侯景进贤冠赐李绘,曰:"卿但直心事孤,当用卿为三公,勿学侯景叛也。"
○远游冠
《三礼图》曰:远游冠,诸王所服。
徐广《与服杂注》曰:天子杂服远游冠,太子及诸王远游冠制似通天也。天子五梁,太子三梁。
董巴《汉与服志》曰:远游冠,制如通天,有展筩横之于前,无山。
张镜《宋东宫仪记》曰:皇太子远游冠、翠緌。
魏文帝《与于禁诏》曰:昔汉高脱衣以衣韩信,光武解绶以带李忠,诚皆人主当时贵敬功劳。今以远游冠与将军。
《梁书》曰:天监十四年正月朔旦,帝临轩冠太子于太极殿。旧制太子着远游冠、金蝉翠緌缨,至是诏加金博山。
《淮南子》曰:楚庄王通梁、组缨。(高诱曰:通梁,远游冠。)
《罗浮山记》曰:王方平着远游冠、五色绶。
○章甫
《释名》曰:章甫,殷冠名。甫,丈夫也。殷以之表章丈夫也。
《白虎通》曰:殷统十二月为正,其饰微大,故为章甫。
《仪礼·士冠礼》曰:章甫,殷道也。(郑玄曰:章,明也。殷质言以表明大夫也。甫或为斧、所以服行道也。)
《礼记·儒行》曰:孔子曰:"丘长居宋,冠章甫之冠。"
《论语·先进》曰:"赤,尔何如?"对曰:"宗庙之事,如会同,端章甫,愿为小相焉。"
《庄子》曰:宋人有资章甫而適於越。越人断发文身,无所用之。
《孔丛子》曰:先君相鲁三月,政化既行,颂曰:"衮衣章甫,实获我所。章甫褒衣,惠我无私。"
《列仙传》曰:稷丘君,泰山下道士。汉武帝东巡,君乃冠章甫,拥琴而见之。
○牟追
《释名》曰:牟追,牟冒也,言其形冒发追追然也。
《周礼·春官》曰:追师掌王后之首服,为副编次追衡笄。(郑司农云:追,冠名也。《礼》曰:牟追,夏后氏之道也。副者,妇人之首,股衡,维持冠者。)
《仪礼·士冠礼》曰:毋追,夏后氏之道也。
《白虎通》曰:夏正十三月,其饰最大,故为无追。无追者,言其追大也。制冠法天,天色玄,不失其质,夏之冠色纯玄。
○收
《释名》曰:收,夏后氏冠名也,言收敛发也。
《白虎通》曰:夏收而祭。谓之收者,十二月阳气收,本举生万物而达出之,故谓之收。
《礼·王制》曰:夏后氏收而祭,燕衣而养老。
又《郊特牲》曰:周弁、殷冔、夏收。
《五经通义》曰:王冠夏曰收,以入宗庙,长尺六寸,广八寸,前起。
《史记》曰:尧黄衣纯冠。
○冔
《诗》曰:殷士肤敏,祼将于京。厥作祼将,常服黼冔。(黼,白与黑也。冔,殷冠也。)
《白虎通》曰:殷冔而祭。谓之冔者,十二月施气授化,冔张而后得牙。
《礼·王制》曰:殷人冔而祭,缟衣而养老。
○委貌冠
《释名》曰:委貌,其形委曲之貌,上小下大。
《仪礼·士冠礼》曰:委貌周道。(郑玄曰:委犹安也,言以安正容貌也。)
《三礼图》曰:玄冠一曰委貌,今之进贤,则其遗象也。夏曰毋追,殷曰章甫,周曰委貌。后世转以巧意,改易其名耳。
《国语》曰:周襄王赐晋文公命,晋侯端委而入。(孔朝曰:玄端之衣,委貌之冠也。)
《白虎通》曰:委貌者何?周朝廷理正事,行道德之冠名。所谓委貌者,周统十一月为正,万物始萌,冠饰最小,故为委貌,言委曲有貌也。
董巴《汉与服志》曰:委貌冠以皂绢为之。大射辟雍,公卿、诸侯大夫冠委貌。(《续汉·与服志》同。)
《神异经》曰:西荒有人不读五经而意合,不观天文而心通,不诵礼律而精当。天赐其衣,男朱衣、缟带、委貌冠,女碧衣、戴胜,皆无缝。
○高山冠
《三礼图》曰:高山冠,一曰侧注,高九寸,铁为卷梁。秦制行人、使者所服,今谒者服之。
《续汉·与服志》曰:安帝立太子,太子谒高庙,洗马冠高山冠。侍御史奏谓不宜,事下有司,尚书陈志奏:"洗马职如谒者,服其服,先帝之旧也。"奏可。谒者,古一名洗马。
董巴《汉与服志》曰:高山冠,一曰侧注,如通天,谒者、仆射所服。
太傅南郡胡广说曰:高山冠,盖齐王冠也。秦灭齐,以其君冠赐近臣,谒者服之。
《傅子》曰:魏明帝以高山制似通天、远游,乃毁变先形,令行人、使者服之。
《会稽先贤象赞》曰:綦毋文后为交阯刺史,诏赐高山冠。
○法冠
《三礼图》曰:法冠,一曰柱后、惠文,一曰獬豸。冠柱高五寸,以纵裹铁柱卷。秦制法官服之,礼不记。
蔡邕《独断》曰:法冠,秦制执法者服之。天子冠通天,汉制之侍中、中常侍皆冠,惠文加貂附蝉。
董巴《汉与服志》曰:大傅胡公说,《春秋左氏传》有"南冠而絷者",则楚冠也。秦灭楚,以其服赐执法近臣,御史服之。
又曰:武冠,一曰武弁大冠,侍中、中常侍加黄金珰、附蝉为文,貂尾为饰,谓之赵惠文冠。
《国语》曰:定王使单襄公聘於宋,假道於陈。陈灵公与孔宁、仪行父南冠以如夏氏,留宾不见。单子归告王曰:"陈侯弃衮冕而南冠以出,不亦彝简乎?(简,略;彝,常也。言简略常服。)犯先王之令,国其亡乎!"(贾逵曰:南冠,楚冠也。)
《汉书》曰:张敞弟武为梁相,敞遣吏送之,曰:"何以治梁?"武曰:"驭黠马者利其衔策,当以柱后、惠文弹治之耳。"(秦狱吏冠柱后惠文冠。如淳曰:蟪,蝉也,冠细如蝉翅,今御史冠也。)
又曰:昌邑王贺短衣大袴,冠惠文冠。(服虔曰:武冠也。赵惠文所服,故号惠文。)
应劭《汉官仪》曰:侍御史,周官也,为柱下史,冠法冠,一曰柱后,以铁为柱,言其审固不挠。或说古有獬豸兽,主触不直,故执宪者以其角形为冠耳。
《唐书》曰:侍御史朱放请复置朱衣、豸冠於内廓,有犯者御史服以弹。后御史张中撖之以弹京兆尹严郢。
○武弁
《三礼图》曰:武弁,大冠也,士服之。或曰,千岁涸泽之神,名庆忌,冠大冠,乘小车马,好疾驰,齐人服之。
董巴《汉与服志》曰:武冠,一曰武弁大冠,诸武官冠之。侍中、常侍加黄金珰、附蝉为饰,谓之赵惠文冠。
蔡邕《独断》曰:武冠或曰繁冠,今谓之大冠。
《魏志》曰:陈思王植氏疏曰:"臣若得辞远游,戴武弁,解朱组,珮青绂,乃臣之至愿也。"
徐爰《宋志》曰:武弁,世谓笼冠也。
○鹖冠
应劭《汉官仪》曰:虎贲冠插鹖尾。鹖,鸷鸟中之果劲者也,每所攫撮,应爪摧碎。尾,上党所贡。
董巴《汉与服志》曰:武冠加双鹖尾为鹖冠,羽林虎贲冠之。鹖鸡勇,斗死乃止,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。秦施用之。
刘向《七略》曰:鹖冠子常居深山,以鹖为冠,故号鹖冠子。
○却敌冠
《三礼图》曰:却敌冠,前广四寸,后三寸,卫士服之。
董巴《汉与服志》曰:却敌冠制似进贤,卫士服之。
○却非冠
《三礼图》曰:却非冠,宫殿门仆射服,高五寸。《礼》不记。
又司马彪《续汉书》云,插以燕尾。
董巴《汉与服志》曰:却非冠,似长冠。
○巧士冠
《三礼图》曰:巧士冠,前高五寸,后相通,扫除从官服之。《礼》不记。
董巴《汉与服志》曰:巧士冠高七寸,不常服,惟郊天黄门从官四人冠之,在卤簿中次乘与车前,以备宦者四星。
○方山冠
《三礼图》曰:五彩方山冠,各以其彩縠为之,祠庙,天子八佾,乐五行,舞人所服。
董巴《汉与服志》曰:方山冠似进贤冠,以五彩縠为之。
《汉书·五行志》曰:昌邑王贺为王时冠方山冠。
○长冠
《三礼图》曰:长冠竹里,高七寸,广三寸,汉高祖以竹皮作之,世云:"刘氏冠",楚制。《礼》不记。
蔡邕《独断》曰:小史祠宗庙则长冠。
○樊哙冠
周迁《与服杂事》曰:樊哙冠,楚汉会於鸿门,项羽图危高祖。樊哙闻急,乃裂衣包盾,戴以为冠,排入羽营。
董巴《汉与服志》曰:樊哙造次所冠,以入项羽军。广九寸,前后各出四寸,制似冕,司马、殿门卫士服之。
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
卷六百八十六 ◎服章部三
○冕
《说文》曰:冕,大夫以上冠,邃延垂旒紞纩。昔者黄帝初作冕。
《释名》曰:祭服曰冕,冕犹俯。俯,平直貌也。玄上纁下,前后垂珠,有文饰也。
《白虎通》曰:麻冕者何?周宗庙之冠也。十一月之时,阳气俯仰黄泉之下,万物被施,如冕前俯而后仰,故谓之冕也。所以用麻为之者,女功之始,示不忘本,不以皮,皮太古未有礼文之服也。
又曰:冕所以前后邃延者何?示进贤退不能也。垂旒者,示不视邪。纩塞耳,示不听谗。故水清无鱼,人察无徒,明不尚极知下,故《礼》曰:"天子玉藻十有二旒,前后邃延也。"
《世本》曰:黄帝作旃冕。(宋均曰:通帛为旃冕,冠之有旒。应劭云:周始垂旒也。)
又《三礼图》曰:黄帝戴黄冕。
《周礼》曰:弁师掌王之五冕,朱里延纽,(冕,綖之覆也。纽,小鼻贯所贯。)五彩缫十有二就。(缫,合五色丝为之,垂幼捎之,前后各十有二,所谓邃延也。就,成也。绳之每一匝而贯五彩,十二斿则十二王也。)
又曰:司服掌王之服,祀昊天上帝则大裘而冕,祀五帝亦如之,(六服同冕。)享先王则衮冕,享先公射则享鷩冕,祀四望山川则毳冕,祭社稷五祀则絺冕,祭群小五祀则玄冕。
《礼》曰:有虞氏皇而祭,周却梳而祭。(皇,冕属,画羽饰之。)
又曰:诸侯冕而舞大武,诸侯之僣礼也。
又曰:王戴冕,璪十有二旒,则天数也。
又曰:玄冕,斋戒鬼神阴阳也。(阴阳,夫妇。)
又曰: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,诸侯九,上大夫七,下大夫五,士三,此以文为贵也。
又曰:魏文侯问於子夏曰:"吾洞梳而听古乐,则惟恐卧。"
又曰:君子洞梳,则有敬色。
《大戴礼》曰:古者冕而前旒,所以蔽明;黈纩塞耳,所以掩听也。
《书》曰:王麻冕黼裳,由扶阶隮。(郑玄曰:三十升布冠也。)卿士、邦君麻冕蚁裳,入即位。(蚁谓色玄也。)太保、太史、太宗皆麻冕彤裳。
《左传》曰:晋士会帅师灭赤狄,晋侯请于王,以冠冕命士会将中军,且为太傅。
又曰:公还,及方城,季武子使公冶问。(问公起居。公冶季氏属大夫。)公与公冶冕服,(以卿玄冕赏之。)固让而后授。公冶疾,聚其臣曰:"我死,必尾馛冕服敛,非德赏也。"(言公畏季氏而赏其使,非以我有德。)
又曰:王使詹桓伯辞於晋曰:"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,木土之有本源,民人之有谋主。伯父若裂冠毁冕,拔本塞源,专弃谋主,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?"
《论语》曰:子曰:"禹,吾无间然矣,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,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。"
又曰:子曰:"行夏之时,乘殷之辂,服周之冕。"
又曰:麻冕,礼也,今也纯俭,吾从众。
《国语》曰:周襄王赐晋文公命,晋侯端委而入,大宰以王命命之冕服,内史赞之,三命而后即冕服。
《家语》曰:子路问於孔子曰:"有人於此,被褐而怀玉,如何?"子曰:"国无道,隐者可也;国有道,则衮冕而执玉。"
《五经要义》曰:冕制奈何?《礼器》曰:"冕冠长六寸,广八寸。员前冕缁布在上,五彩组十二旒。夏殷之冕如周制矣,其旒色异,夏冕黑白赤组旒,殷冕黑黄青组旒。"
应劭《汉官仪》曰:周冕与古冕略等,周加垂旒,天子前后垂贞白珠各十二。
蔡邕《独断》曰:汉明帝彩《尚书·皋繇》及《周官》、《礼记》以定冕制,皆广七寸,长尺二寸,系白珠于其端十二旒,三公及诸侯九旒,卿七旒。
又曰:祀天地,明堂平冕。
崔豹《古今注》云,牛享问曰:"冕旒如繁露,何也?"答曰:"缀而下垂,如露之繁多,故曰繁露。"
挚氏《决疑要注》曰:秦除六冕之制。明帝(汉明帝也。)永平中,使诸儒案古文,始复造衮冕。
《符子》曰:龙逢谏桀曰:"臣观君之冕非冕,冕危石;观君之履非履,履春冰,未有冠危石而不压,蹈春冰而不陷也。"
陈寿《益部耆旧传》曰:郭贺拜荆州刺史,明帝巡狩,到南阳,特见,嗟叹,赐以三公之服,黼黻冕旒,敕去幨露冕,使百姓见此衣服,以彰其德。
何法盛《晋中兴书》曰:初,中兴仪服不备,又冕旒饰以翡翠、珊瑚、杂珠。顾和奏"旧冕十二旒,皆用玉。今不能得玉,可用白璇珠。"於是始下太常治改。
王智深《宋记》曰:明帝诏曰:"氩馛大冕郊祀天、宗祀明堂,以法冕祀太庙、元正大会、朝诸侯,以絺冕小会宴饷、饯送诸侯、临轩命王公,以绣冕征伐不宾、讲武校猎。"
《隋书》曰:六等之冕皆有黈纩,黄绵为之,其大如橘,自皇太子以下并犀导青缨。
○缨
《说文》曰:缨,冠系也。緌,系冠缨也
《释名》曰:缨,颈也。自上而下系於颈也。
《礼》曰:玄冠丹组缨,诸侯之斋冠也。玄冠綦组缨,士之斋冠也。
又曰:玄冠紫缨,自鲁桓公始也。
《传》曰:石乞、孟黡敌子路,以戈击之,断缨。子路曰:"君子死,冠不免。"(不使冠在地。)结缨而死。
《汉书》曰:冠高山之冠、飞羽之缨。
又曰:终军字子云,济南人,上书请授长缨,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。乃使使越,越王举国内属。
又曰:江充召见犬台宫。(晋灼曰:黄图上林有犬台宫也。)冠蝉纚步摇冠、飞翮之缨。(张晏曰:冠蝉缨小步则摇,缨随冠而动,若鸟翮然。)
《晋书》曰:石季龙子义阳公鉴时镇关中,役繁赋重,失关右之和。其女官李松劝鉴:"文武有长发者拔为冠缨,馀以给宫人。"季龙闻之,大怒,以其右仆射张离为雍州刺史以察之,信然。徵鉴还邺,收松下廷尉。
《后魏书》曰:李彪尝使齐,着大头缨,缨裾至腰。张融笑之曰:"北国士大夫帽裾亦有等级不?"彪曰:"上士至腰,中士至颈,下士之徒盖发而己。"
《山海经》曰:拘缨之国,一手把缨。
《管子》曰:桓公亲郊,管仲诎缨捷衽。
《孟子》曰:孺子歌曰:"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缨。"
《庄子》曰:昔赵惠文王喜剑,太子患之,募左右孰能说王。左右曰:"庄子当能。"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,庄子不授,与使者俱往。太子曰:"吾王所见惟剑,士篷头突鬓,冠曼胡之缨,短后之衣,瞋目而语难,王乃说之。今大夫必儒服而见王,事必大逆。"庄子曰:"请为剑服。"
又曰:原子居卫,正冠而缨绝,佥阝衿而肘见。(言贫也。)
《淮南子》曰:圣人见鸟兽髯胡之制,作緌缨之首饰。
《韩子》曰:邹君好服长缨,左右皆作长缨,缨甚贵。邹君患之,问左右,左右对曰:"君服之,百姓亦多服,是故贵。"邹君因先自断其缨而出,国中皆不服长缨。
《说苑》曰:楚庄王赐群臣酒,日暮烛灭。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,美人援绝其冠缨,告王趣火来视绝缨者,王曰:"赐人酒使醉,失礼,柰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?"拇庶皆绝去其冠缨。
《尉缭子》曰:天子玄冠玄缨,诸侯素冠素缨,自大夫以下,皆皂冠皂缨。
后汉崔骃《达指》曰:有事则褰裳濡足,无事则摄缨整衿。
魏徐翰《齐都赋》曰:纤纚细缨,轻配蝉翼,自尊及卑,须我元服。
晋陆机诗曰:冠冕无丑士,长缨皆隽民。
晋成公绥《七唱》曰:琼弁曜首,玉缨照目。
宋谢灵运《七济》曰:翠緌媚目,朱裳妍形。
刘梁《七举》曰:华组之缨,从风纷纭。
○弁
《释名》曰:弁如两手相合拼时也。以爵韦为之,谓之爵弁,以鹿皮为之,谓之皮弁,以韎韦为之,谓之韦弁也。
《系本》曰:鲁昭公作弁。(宋均曰:作素弁也。)
《五经通义》曰:皮弁冠,前后玉饰。
《白虎通》曰:皮弁者何谓也?所以法古至质冠之名也。弁之为言攀也,所以持发也。上古先贤服鹿皮,取其文章也。故《礼》曰:"三王共皮弁素绩。"爵弁何谓也?其色如爵头,周人宗庙之冠也,周尚赤,所以不纯赤,但如爵头也。
《三礼图》曰:爵弁,士助君祭之服,以祭其庙,无旒。韦弁,王及诸侯兵服也。
《三礼冠弁图》曰:皮弁以鹿皮浅毛黄白色者为之,高尺二寸。春三月习大射,冠之行事。
《与服志》曰:皮弁与委貌同制,长七寸,高四寸,制似覆杯,前高广,后卑锐,所谓夏之毋追、(上音牟,下音堆。)殷之章甫者也。行大射礼辟雍,公卿、诸侯、大夫行礼者冠季貌,执事者冠皮弁、衣都麻衣。
董巴《与服志》曰:爵弁一名冕,广八寸,长二寸,如爵形,前小后大,其上似爵头色,有收持笄,所谓夏收,殷冔(况羽切)者也。祠天地、五郊、明堂云翘舞,乐人服之。
《诗》曰:淑人君子,其带伊丝。其带伊丝,其弁伊骐。(毛苌曰:骐,其文也。弁,皮弁也。)
又曰:有匪君子,充耳绣莹,会弁如星。(弁,皮弁,所以会发也。)
又曰:有頍(丘弹切)者弁,实维伊何?
又曰:侧弁峨峨,屡舞傞傞。
《礼》曰:三王共皮弁素服。
又曰:祭之日,王皮弁,以听祭报。
又曰:太学始教皮弁、祭菜,示敬道也。
又曰:古者天子、诸侯必有公桑大昕之朝,君皮弁素积,卜三宫夫人,桑于公桑。
《左传》曰: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,未之服也,先战,梦河神谓己曰:"畀予,予赐汝孟诸之麋。"
又曰:天王使刘定公劳赵孟於颍,馆於洛汭。刘子曰:"美哉禹功,明德远矣。微禹,吾其鱼乎?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、临诸侯,禹之力也。"
《周礼》曰: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,凡兵事,韦弁服;(郑玄曰:以韎韦为弁也。《春秋传》曰晋郄至衣韎韦之跗注是也。)视朝则皮弁服;(郑玄曰:视朝,视内外之事也。皮弁之服十五,外白布衣积素以为裳也。)凡甸,冠弁服;(郑玄曰:甸,猎也。冠弁,委貌也。其服缁布衣,亦积素以为裳,诸侯以为视朝之服。)凡凶事服弁服;(弁服,丧冠也。其服斩衰、齐衰。)凡吊事弁绖服。(弁绖者,如爵弁而素,加环绖。)
又曰:弁师掌王之皮弁,会五彩,玉<王綦>、象邸、玉笄。(<王綦>,结也。皮弁之缝,中贯五彩,玉以为饰。邸,下柢也,以象骨为之。)诸侯及孤卿大夫之冕韦弁、皮弁、弁绖,各以其等为之。
《仪礼》曰:士冠服爵弁服。(郑玄曰:此与君祭之服同也。)
《穀梁》曰:弁冠虽旧,必加於首;周室虽衰,必先诸侯。
《家语》曰:诸侯皮弁以告朔于太庙,卒朔,然后服之以视朝。
《汉书》曰:韩延寿为颍川太守,令文学校官诸生弁,执俎豆。
又曰:王莽初献新乐於明堂、太庙,群臣始冠麟韦之弁。
《魏志》曰:帝以杨彪故汉太尉,使着鹿皮冠。彪辞让不听,竟著布单衣、皮弁以见。
《隋书》曰:新罗尝遣使朝贡,李子雄至朝堂与语,因问其冠制所由。其使者曰:"皮弁遗象,安有大国君子而不识皮弁也?"子雄因曰:"中国无礼,求诸四夷。"使者曰:"自至己来,此言之外,未见无礼。"宪司以子雄失词,奏劾其事,竟坐免。
又曰:何稠参会,今古多所改创,魏晋以来,皮弁有缨而无笄导。稠曰:"此古田猎之服也。今服以入朝,宜变其制。"故弁施象牙簪导,自稠始也。
《邺中记》曰:石季龙宫婢数十,尽着皂褠,头着神弁,如今之礼先冠也。
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
卷六百八十七 ◎服章部四
○帻颐
《释名》曰:帻,赜也。下齐眉颐然也。
扬雄《方言》曰:覆髻谓之帻巾,或谓之承露,或谓之覆髻,皆赵魏之间通语也。
应劭《汉官仪》曰:帻,古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。
徐广《与服杂注》曰:天子郊庙,则黑介帻。
《汉书》曰:武帝从馆陶公主饮,董偃绿帻傅韝伏殿下,乃赞曰:"馆陶公主庖人臣偃昧死再拜谒。"
《后汉书》曰:刘盆子探得符,后弃之,复还依侠卿。侠卿为制绛单衣,半头赤帻。(帻巾,所以覆髻也。《续汉书》曰:童子帻无屋,示未成人也。半头帻即空顶帻也。其上无屋,故以为名。董仲舒《繁露》曰:以赤统者,帻尚赤。盆子承汉统,故用赤也。《东宫故事》曰:太子有空顶帻一枚,即半头帻之制也。)
《东观汉记》曰:光武初起,与诸季市弓弩、绛衣、赤帻。
又曰:诏赐段颎赤帻大冠一具。
又曰:马援外类傥荡简易而内重礼,事寡嫂,虽在闺内,必帻,然后见。
又曰:马援初见帝,令中黄门引入,上在宣德殿南庑下,但帻坐。援曰:"陛下何知臣非刺客奸臣,而简易若是?"
谢承《后汉书》曰:巴祗字敬祖,为扬州刺史,黑帻毁坏,不复改易,以水澡墨,傅而用之。(许慎《说文》曰:澡,洗也。)
《续汉书》曰:许劭字子将。劭知人,入帻肆,拔樊子昭。
袁晔《汉献帝春秋》曰:孙坚屯梁东,为董卓所攻。众少而不敌,与其骁骑溃围得出,常着赤罽帻。卓骑追坚,坚脱罽帻,令亲近将祖茂着之,坚从间道得去。
《吴书》曰:顾悌字子通,疾笃,妻出而省之。悌命左右自扶起,冠帻加袭,令妻还,贞洁不黩如此。
《晋书》曰:庾顗字子嵩,性俭家富。刘与说东海王越,令就换钱千万,冀其有吝,因此可乘,越於众坐中问顗,顗颓然己醉,帻堕机上,以头就穿取,徐答云:"下官家故有两千万,随公所取矣。"与於是乃服,越甚悦。
又曰:易雄字兴长,长沙浏阳人也,少为县吏,自念卑贱,无由自达,乃脱帻挂县门而去。
《宋书》曰:檀道济数拒魏有功,及诛,愤怒气盛,目光如炬,俄尔间引饮一斛,乃脱帻投地,曰:"乃坏汝万里长城。"
《齐书》曰:卞彬字士蔚,济阴宛朐人也。祖词之,中领军。父延之,弱冠为上虞令,有刚气。会稽太守孟彭以令长裁之,积不能容,脱帻投地,曰:"我所以屈卿者,政为此帻耳。今己投之,卿以一世勋门而傲天下国士。"拂衣而去。
《梁书》曰:谢举,临川始兴,诸王常所游践。劭陵王纶於娄湖立园,广宴,酒后好聚众宾冠,手自裂破,投之唾壶,皆莫讣涸。举尝预宴,王欲取举帻,举正色曰:"裂冠毁冕,下官弗敢闻命。"拂衣而退。王屡召而不反,甚有惭色。
《北齐书》曰:平秦王归彦额骨三道,着帻不安。文宣见之,怒,使以马鞭击其额,血被面,曰:"尔反时尝以此骨吓汉。"后归彦竟反云。
《汉官仪》曰:谒者着缃帻大冠。
司马彪《续汉书》曰:梁冀改易与服之制,作平上軿车、卑帻狭冠也。
卫弘《汉旧仪》曰:凡斋绀帻,耕青帻。
周迁《与服杂事》曰:汉桓帝延熙中,梁冀诛后,京师作嘧苷短耳长,短上长下,以为服袟。
董巴《汉与服志》曰:古者有冠无帻,秦加其武将首饰,为绛柏以表贵贱,后稍作颜题。汉兴,续其颜,却结之,施巾连题却覆之,今丧帻是也。至孝文,乃高颜,续为之耳,崇其巾为屋,贵贱皆服之。
蔡邕《独断》曰:汉元帝额有壮发,不欲使人见,始进帻服,群臣皆随焉,尚无巾。王莽头秃,因施巾,故里语曰:"王莽秃,帻施屋。"
傅畅《晋公卿礼秩》曰:中书监令着介帻。
《晋氏要事》曰:哀帝隆和元年,太学博士曹弘之等议立秋应读令,不应着缃帻,改为素。
《英雄记》曰:公孙瓒字伯珪,上计吏,郡太守刘基以事公车徵,伯珪褠衣平帻,御车洛阳,身执徒养。
张敞《晋东宫旧事》曰:太子衣冠有空顶帻一。
挚虞《决疑》曰:凡救日蚀者,皆着赤帻,以助阳也。侍臣皆赤帻带剑。
干乏《搜神记》曰:昔魏武军中无故作白幍,此丧徵也。初横缝其前,名之曰颜。晋永嘉初,乃去其缝,名无颜帻。其后二年,四海分崩,下人悲叹,无颜以生也。
《广志》曰:交阯、苍梧俗以翡翠为帻。
董仲舒《止雨书》曰:执事者赤帻,由是言之,知不着冠之所服也。
斐启《语林》曰:晋明帝年少不伦,常微行,诏唤人以衣帻迎之,涉水过,衣帻悉湿。元帝己不重,明帝忽复有此,以为无不废理。既入,帻不正,元帝自为正之,明帝大喜。
刘桢《答魏文帝书》曰:南垠之金,登窈窕之首;貂蝉之尾,缀侍臣之帻。
《魏武遗令》曰:吾有头病,自先着帽帻,持大服,如存时勿遗。
陆云《与兄书》曰:一日案行视曹公器物,有一介帻如吴帻。
○帽
《释名》曰:帽,冒也。
《释志》曰:杨阜字义山,拜城门校尉,尝见明帝着帽,披缥绫半袖。阜问帝曰:"此於礼何法服也?"帝默然不答,自是不法服不以见阜。
又曰:管宁在家,恒着皂帽布裙,随时单复。
鱼豢《魏略》曰:夫余国以金银饰帽。
韦昭《吴书》曰:朱然破魏将李典等军,斩首五百级,得鼓车三乘。拜然左大司马,加锡御织成帽。
又曰:陆逊破曹休於石亭,还,上脱翠帽以遗逊。
《晋书》曰:王濛字仲祖,美姿容。居贫,帽败,自入肆买之。妪悦其貌,争遗新帽。
萧方等《三十国春秋》曰:石季龙将猎,辄冠金缕之帽。
又陆翙《邺中记》云:季龙猎,着金缕织成合欢帽。
《宋书》曰:沈庆之随宗悫等伐沔北诸山蛮,大破之,威震诸山,群蛮皆稽颡。庆之患头风,好着狐皮帽,群蛮恶之,号曰:"苍头公"。
又曰:元凶劭始生三日,帝往视之,簪帽甚坚,无风而坠于劭侧,上不悦。
又曰:何尚之,大明二年以左光禄开府仪同三司,侍中如故。尚之在家常着鹿皮帽,及拜开府,天子临轩,百僚陪位,沈庆之於殿庭戏之曰:"今日何不着鹿皮冠?"
萧子显《齐书》曰:东昏侯自造游宴之服,缀以花彩锦绣,群小又造四种帽。帽因势为名,一曰山鹊归林者。《诗》曰《鹊巢》,夫人之德,东昏宠嬖淫乱,故鹊反薮。二曰兔度坑天意,言天下将有逐兔之事也。三曰反缚黄离喽,黄口小鸟也,反缚之应也。四曰凤凰度三桥,凤凰者嘉瑞,三桥,梁王宅处也。
又曰:永明中,萧谌开博风帽后裙之制,又为破后帽。世祖崩后,建谋废立,诛灭诸王。
又曰:茹法亮,吴兴武康人也,为前军。延昌殿为世祖阴室,藏诸御。高宗即位,开阴室,出世祖白纱帽、防身刀,法亮嘘唏流涕。
又曰:徐龙驹常住含章殿,着黄纶帽,被貂裘,南面向案,代帝书敕。
又曰:豫章王嶷妃庾氏尝有疾,瘳,上幸嶷邸。后堂设金石乐,宫人毕至,登桐台。使嶷着乌纱帽,因极宴尽欢。
《梁书》曰:到溉尝梦武帝遍见诸子,至湘东而脱帽与之,於是密敬事焉。
又曰:初,贺革之江陵也。意甚不悦,过别御史中丞江革,以情告之。答曰:"吾尝梦主上遍见诸子,惟至湘东王所,手脱帽以与之,此人后必当璧,卿其行乎!"
又曰:沙门宝誌忽重着三布帽,亦不知於何得之。俄而武帝崩,文惠太子、预章文献王相继薨。
又曰:邓至国,其俗呼帽曰灾何。
又曰:俀国男女皆露髻,富贵者以锦绣杂彩为帽,似中国胡公头。
又曰:庾弘远字士操,清实有士誉,仕齐,为江州长史。刺史陈显达举兵,败,斩於宋雀航。将刑,索帽着之,曰:"子路结缨,吾不可以不冠而死。"
又曰:垣崇祖为豫州刺史。魏攻寿春,崇祖着白纱帽,肩与上城,决水破之。
《后魏书》曰:辛绍先有至孝性,丁父忧,三年口不甘味,头不栉沐发遂落尽,故常垂裙皂帽。
又曰:高昂转司徒公,好着小帽,世因称司徒帽。
《北齐书》曰:齐制,宫内惟天子纱帽,臣下皆戎帽,特赐平秦王归彦纱帽以宠之。
《后周书》曰:独孤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,其帽微侧,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,咸慕信而侧帽焉。
《隋书》曰:后周之时着突骑帽,如今胡帽,垂裙覆带,盖索发之遗象也。又文帝项有瘤疾,不欲人见,每常着焉。相魏之时,着而谒帝,故后周一代将为雅服,小朝公宴,咸许戴之。
《唐书》曰:代宗时禁民皂衫衍鼹帽,以异官健。
《西京杂记》曰:赵飞燕为皇后,其弟在昭阳殿,遗飞燕书曰:"令月嘉辰,贵妃懋应大册,上遗金花紫纶帽,以陈踊跃。"
《孟嘉别传》曰:嘉为桓温参军。九月九日,温游龙山,参僚悉集。时佐吏并戎服,有风吹嘉帽堕,初不觉。良久如厕,温命还之,授孙盛纸笔,啁之,置嘉坐处。嘉还见之,请笔即答,四坐嗟叹。
《幽明录》曰:安开者,安成之俗师也,善於幻术。时王凝之为江州,向王当行阳为王刷头,簪荷叶以为帽与王着。当时亦不觉帽之有异,到座之后,荷叶乃见,举坐皆惊骇,王不知。
魏文帝《与刘晔书》曰:刘生帽裁制微不长,有似里父之服。
孟达《与诸葛亮书》曰:贡白纶帽一颜,以示微意。
刘谧之《下野赋》曰:头戴鹿心帽,足着狗皮靴,面傅黄灰滓,髻插芜菁花,男女四五人,皆如烧虾蟆。
束晳《近游赋》曰:帽引四角之缝,裙有参条之煞。
又曰:老公戴合欢之帽,少年着蕞角之巾。
○巾
《释名》曰:巾,谨也。二十成人,士冠,庶人巾,当自谨修四教也。
《方言》曰:两覆结谓之帻巾,或谓之承露巾,或谓覆发巾也。
《续汉书》曰:钜鹿张角自称天师,弟子数十万人。始起兵,皆着黄巾以相识别,故世谓黄巾贼。
《后汉书》曰:光武徵鲍永,永疑,不至。及更始亡,乃发,去上将军列侯印绶,悉罢兵,但幅巾与诸将诣河内。(幅巾,谓不着冠,但幅巾束首也。)
又曰:何进、袁隗欲特表陈实以不次之位,实谢曰:"久绝人事,饰巾待终而己。"
又曰:曹操既猜嫌忌孔融,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,云:"位为九列,不遵朝仪,秃巾微行,唐突宫掖。"
《魏志》曰:诸葛亮出斜谷,司马宣王拒之,坚璧不与战,亮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。
又曰:华歆为豫章太守,孙策略地江东。歆知策善用兵,乃幅巾迎策。
《蜀书》曰: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,宣王戎服莅事,使人视武侯,乘素与,葛巾、毛扇指麾三军,皆随其进止。宣王闻而叹曰:"可谓名士矣。"
邓粲《晋书》曰:王敦欲伐甘卓,遣使送大巾。
又曰:谢万字万石,简文辟为从事中郎,着白纶巾,鹤氅裘,履版而前,帝与谈移日。
沈约《宋书》曰:陶潜在家,郡将侯潜,值其酒熟,取头上葛巾滤酒,还暴着之。
《梁书》曰:武帝赐陶弘景以鹿皮巾,后屡加礼聘,并不出。
又曰:贺德基少游学都下,积年不归。衣资罄乏,又耻服故弊,盛冬止衣夹襦袴。尝於白马寺前逢一妇人,容服甚盛,呼德基入寺门,脱白纶巾以赠之,仍谓曰:"君方为重器,不久贫寒,故以此相遗耳。"问姓名,不答而去。
又曰:武帝与何点有旧,及践祚,手诏论旧,赐以鹿皮巾等。召之,点以巾褐引入华林园。
又曰:王僧孺迁尚书左丞,俄兼御史中丞。僧孺幼贫,其母鬻纱巾以自业。
《后周书》曰:宣政元年,初服常冠,以皂纱为之,加簪而不施缨,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。
《唐书》曰:张易之尝请公王大臣宴於司礼寺,因谓御史大夫杨再思曰:"公面似高丽,请作高丽舞。"再思忻然剪纸自帖其巾,反紫袍,遂作之。
陆翙《邺中记》曰:皇后出,女骑一千为卤簿,冬月皆着紫纶巾、熟锦袴褶。
《郭林宗别传》曰:林宗尝行陈梁间,遇雨,故其巾一角坫而折。二国学士着巾莫不折其角,云作林宗巾,其见仪则如此。
《傅子》曰:汉末王公多以幅巾为雅,是以袁绍之徒虽为将帅,皆着缣巾。
张华《博物志》曰:魏文帝弹棋能用手巾角,时有一书生又能低头以所冠葛巾角撇棋。
羊祜《与从弟护军书》曰:年己朽老,既定边事,当角巾东路,还归乡里。
○接离
郭璞注《尔雅》曰:白鹭翅上有长翰毛,江东取为接离。
《世说》曰:山简为荆州,时酣畅,人为之歌曰:"山公时一醉,迳造高阳池,日暮倒戴归,酩酊无所知。时复乘骏马,倒着白接离,举手谢葛强,何如并州儿。"高阳池在襄阳,强是其爱将,并州人也。
○障日
《晋八王故事》曰:初,赵王伦将篡位,洛下童谣曰:"屠苏障日覆两耳,当有宪鼯作天子。"于时商农通着大裁障日,伦实眇目也。
孙楚《谢笺》曰:大恩赐障日,其器虽小而礼遇甚弘。昔卫绾锡六剑,珍而不用,楚虽不敏,且授而藏之。
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
卷六百八十八 ◎服章部五
○貂蝉
徐广《车服杂注》曰:蝉取清高饮露而不食,貂取紫蔚温润而光彩不彰灼。
又曰:武官皆惠文冠,本赵服也,一名武弁大冠。凡侍臣加貂蝉,愚谓北土寒凉,本以貂皮暖附施於冠,因遂变而成饰也。
应劭《汉官仪》曰:侍中金蝉左貂,金取坚刚不朽,蝉居高食洁,貂内劲悍而外温润。貂蝉不见传记者,因物论义。予览《战国策》,乃知者赵武灵王胡服也。其后秦始皇破赵,得其冠,以赐侍中。高祖灭秦,亦复如之。□末侍中皇权参乘,问貂珰何法,不知其说。复问地震,云不为灾。还宫,左迁议郎。
又曰:中常侍,秦官也。汉兴,或用士人银珰左貂。世祖以来,专用宦者,石貂金珰。
《汉书》曰:燕王旦郎中侍从着貂羽,黄金附蝉。
又曰:刘向上封事曰:"今王氏一姓,乘朱轮华毂者二十三人,皆青紫貂蝉,充盈幄内。"
又曰:王莽篡位,更汉黑貂为黄貂,又改汉正朔、腊日。太后命其官属黑貂,至汉家正腊日,独与其左右相对,饮酒食肉。
《晋书》曰:赵王伦篡位,同谋者咸超阶越次,不可胜纪,至於奴卒厮役,亦加以爵位。每朝会,貂蝉盈坐,故时谚曰:"貂不足,狗尾续。"
又曰:刘聪破洛,城将坏。帝还平阳,作赦书。以六月十一日破洛,群王十二,束手军门,貂蝉羽葆,以充王府。
又曰:阮孚字遥集,为安东府参军,蓬发饮酒,不以正务婴心。后拜散骑常侍,性既嗜酒,常以金貂换酒,为所司所弹,帝宥之。
萧子显《齐书》曰:侍中世为亲近职,魏晋选用,稍增华重。宋文帝元嘉中,王昙首、殷景仁等并为侍中,情任亲察。景仁与帝接膝共语,貂拂帝,帝手拔貂置案上,语毕,复手插之。
又曰:王俭以朝仪草创,衣服制则未有定准,议曰:"汉景六年,梁王入朝,中郎谒者金貂出入殿门。左思《魏都赋》云:'蔼蔼列侍,金貂齐光。'此藩国侍臣有貂明文。"
又曰:张敬儿被收,敬儿脱冠貂投地曰:"用此物误我。"
又曰:武陵昭王晔,武帝即位,历中书祠部尚书,巫觋或言晔有非常之相,以此自负。武帝闻之,故无宠,未尝处方岳。於御座曲宴醉,伏地,貂抄肉柈,帝笑之曰:"汙貂。"对曰:"陛下爱其顺毛而疏其骨肉。"帝不悦。
又曰:何戢为侍中,上欲转戢领选,问尚书令窦哄回,以戢资重,欲加散骑常侍。彦回曰:"宋时王球从侍中、中书令单作吏部尚书,资与戢相似,领选职方,昔小轻,不容顿加常侍。圣旨每以蝉冕不宜过多,臣与王俭既己左珥,若复加戢,则八座便有三蝉。若帖以骁游,亦不为少。"乃以戢为吏部尚书,加骁骑将军。
又曰:较型累迁秘书监、侍中、卫尉卿。初,淹年十三,时孤贫,尝彩薪以养母。曾於樵所得貂蝉一具,将鬻以供养。其母曰:"此故汝之休徵也。汝才行若此,岂长贱耶?可留待得侍中着之。"至是果如母言。
又曰:周盘龙为东平太守,求解职,见许。还为散骑常侍,武帝戏之:"卿着貂蝉,何如兜鍪?"盘龙曰:"此貂蝉从兜鍪中生耳。"
《梁书》曰:朱异除中书郎,时秋日始拜,有飞蝉正集异武冠上,时咸谓蝉珥之兆。后果如其言。
又曰:王规为晋安王长史,王立为太子,仍为散骑常侍、太子中庶子,侍东宫,太子赐以所服貂蝉,并降令书,悦是举也。
又曰:陆云善奕棋,常夜坐侍武帝,冠触烛火,帝笑谓曰:"烛烧卿貂。"帝将用为侍中,故以此戏之。
《后魏书》曰:神龟元年,诏加女侍中貂蝉,同外侍中之饰。任城王澄上表谏曰:"高祖、世宗皆有女侍中官,未见缀金蝉於象珥,极鼲貂於须发。江南伪晋穆何后有女尚书而加貂珰,此乃衰乱之世、妖妄之服。请依常仪追还前诏。"帝从之。
《邺中记》曰:石虎征讨,所得妇女美色万馀,选为女侍中,着貂珰,直皇后。
刘桢《答魏文帝笺》曰:貂鼲之尾,挂侍臣之帻。
潘岳《兴赋》曰:登春台之熙熙,珥金貂之颎颎。
成公绥《七唱》曰:金珰煌煌,貂珥峨峨也。
孙楚《会王侍中座上诗》曰:显允君子,时惟英劭,玄貂左移,华蝉增曜。
○簪导
《释名》曰:簪,连也。所以簪冠於发也。导,所以导掠鬓发,使入巾帻之里也。或曰掠鬓,以事名之也。
服虔《通俗文》曰:帻导曰簪。
《史记》曰:赵平原君使人於春申君。赵使欲夸楚,为玳瑁簪。春申君客三千馀人,上客皆玳簪,蹑珠履,赵使大惭也。
又曰:李斯上书曰:"宛珠之簪,傅玑之珥。"
《汉书》曰:上从馆陶公主饮,上曰:"愿谒主人。"公主乃下殿,去簪珥,徒跣顿首谢,自引董君。董君随主前伏殿下。
又刘向《列女传》曰:周宣姜后,齐女也。宣王常晏起,姜后脱簪珥,待罪於永巷也。
又《佞幸传》曰:茎没入邓通家财,一簪不得着身。
《燕书》曰:高祖慕容廆,晋安北将军张华雅有人鉴,镇蓟,抚御诸部。高祖童儿往见,华甚异之,谓高祖曰:"君后为济世之器,匡难济时者也。"脱所着帻簪以遗高祖,结殷勤而别。
《梁书》曰:羊侃家妓孙荆玉,能反腰至地,衔得席上玉簪。
《后魏书》曰:胡太后幸阙口温水,登鸡头山,自射象牙簪,一发中之。
董巴《汉与服志》曰:太皇太后入朝,服绀上皂下,簪以瑇瑁,为樀长一尺,端为华胜,上为凤凰爵,以翡翠为毛羽,下有白珠,垂黄金镊,左右各一,横簪之以安帼,结诸簪珥。
又曰:公卿、列侯中二千石夫人绀缯帼,黄金龙首,衔白珠,鱼须长尺为簪。
《江表传》曰:魏文帝遣使於吴,求通犀簪,群臣曰:"贡有常典,魏所求非法,宜勿与!"孙权曰:"彼在谅闇之中,而所求若此,宁可复与言礼?"皆备以付使。
《韩诗外传》云:孔子游少原之野,有妇人夹泽而哭。夫子怪之,使弟子问焉。妇人对曰:"向日刈蓍薪而忘簪。是以哀。"孔子曰:"刈蓍而忘簪,有何悲焉?"妇人曰:"非伤忘簪。吾所悲者,不忘故也。
《淮南子》曰:楚将子发好伎道之士,有善为偷者,往见子发,子发礼之。无几何,齐伐楚,子发将师当之,兵三却,齐师逾强。於是善偷则夜出取帻,明夕取枕,明夕。又取簪,悉归之。齐师大骇,谋曰:"今夕不去楚军,恐取吾首。"还师而去之。故伎无细,能无簿,在人君用之也。
《盐铁论》曰:禹理水,过门不入,当此之时,堕簪不顾。
郭子横《洞冥记》曰:帝好微行,於长安城西,夜见一玉螭游於路。董谒曰:"昔桀媚末喜於膝上,以金簪贯玉螭腹为戏弄。今螭腹有金穿痕,安知非此耶?"
《神仙传》曰:左慈能分杯饮酒,曹公闻,试之。慈拔簪以画,杯即断,其间相去数寸。
《幽明录》曰:孙权时,南方遣史献簪,吏过宫亭湖庐山君庙请福,下教求簪,吏叩头曰:"簪献天子,必乞哀念。"神云:"临入石头,当相还。"吏遂去。达石头,有三尺鲤鱼跳入舡,吏破腹得之。
吴均《续齐谐记》曰:东海蒋潜尝至不其县,於林野中见一死人,鸟来食之。辄见一小儿,长三尺许,来驱鸟,乃起去。潜乃往看之,见有犀导,乃拔取。众鸟争集,无复驱者。
《梦书》曰:簪者为身,簪者己之尊也,梦著好簪身欢喜。
班固《与窦宪笺》曰:将军哀怜,赐以玉躬所喜骇玳瑁簪、绛单衣,以鲁缟之质,被服鸾凤之彩饰。
《诸葛恢集·诏答恢》曰:今送一犀导,小物耳,然是情发於中,而寄乎物。
班固《与弟超书》曰:令遗仲叔玳瑁黑犀簪。
《西京杂记》曰:武帝过李夫人,就取玉簪搔头,宫中争效之,玉价倍贵。
汉铙歌《有所思曲》曰:有所思,乃在大海南。何以为问遗?双珠玳瑁簪。
○白笔
《魏略》曰:明帝时尝大会殿中,御史簪白笔,侧阶而坐,上问左右:"此何官?"侍中辛毗对曰:"此谓御史。旧簪笔以奏不法,今但备官耳。"
徐广《车服杂注》曰:古者贵贱皆执笏,有事则书之,常簪笔。今之白笔,是其遗象。
○帢(苦洽切)
服虔《通俗文》曰:帛帻曰帢。
王隐《晋书》曰:陈舒议至尊临温公夫人丧,议曰:"今白帢深衣,当古吊服。至尊临吊,谓深衣而己。"
崔鸿《十六国春秋·西凉录》曰:敦煌父老令孤炽梦白头公衣帢,谓炽曰:"南风动,吹长木。胡桐椎,不中毂。"言讫,忽然不见。李歆小字桐椎,至期而亡。
《南史》曰:何胤梦见神女二十许人,并衣帢,行列在前,俱拜床下,觉又见之。便命营凶具,既而疾困,不复瘳。
《后魏书》曰:宋游道与顿丘李奖一面便善,奖曰:"我年位己高,会用弟为佐史,令弟北面於我足矣。"游道曰:"不能。"既而奖为河南尹,辟游道为中正,使者相属,以衣帢待之,握手欢谑。
《潘京别传》曰:陈耽初为州主簿,司空何次道帢偏岸,嘲耽顿帢有所蔽也。应声报曰:"耽顿以蔽有,明府岸以示无。"
《宜都山川记》曰:盐水上有石室,民骆都到室边彩蜜,见一仙人裙衫白帢坐,见都,凝瞻不转。
《傅子》曰:汉末,魏太祖以天下凶荒,资财乏匮,拟古皮弁,裁缣帛以为帢,合乎简易随时之义,以色别贵贱。于今施行,可谓军容,非国容也。
《世说》曰:陆云好笑,着帢映水,见影,笑不能止。
高惠文妇《与惠文书》曰:今奉总帢拾枚。
○幍
《傅子》曰:幍先未有歧,荀文若巾触树成歧,时人慕之,因而弗改。今通为庆吊之服,白纱为之,或单或裌,初婚冠送饯亦服之。
《后魏书》曰:太和中,文明太后崩,齐遣其散骑常侍斐昭明、谢峻等吊,欲以朝服行事,主客不许。昭明等执志不移,孝文敕尚书李冲选一与识者更与论执,冲奏遣成淹。昭明言:"不听朝服行礼,议出何典?"淹言:"玄冠不吊,童孺共闻。昔季孙将行,请遭丧之礼。钦簇之下,犹共称之。卿方谓议出何典,何其异哉?"昭明言:"惟赍袴褶,不可以吊,幸借衣幍,以申国命。"敕送衣幍给昭明等。明旦引入,皆令文武尽哀。
《后魏书·斐植传》曰:植母,夏侯道迁姉也,性甚刚峻,於诸子皆如严君。长城后,非衣幍不见,小有罪过,必束葱撄门,经五、三日乃引见之,督以严训。惟少子衍得以常服见之。
○幓头(取遥反)
《释名》曰:幓,钞也,钞发使上。或谓之陌头,言其以横陌而前也。齐人谓之奄发,使上也。
《礼记·玉藻》曰:士练带,率下辟。(士以下皆襅不合而纟辛积,如今作澡头为之。)
《东观汉记》曰:建武中徵周党,党着短布单衣、谷皮幓头待见。尚书欲令更服,党曰:"朝廷本以是故徵之,安可复更?"遂以见,自陈愿守之所志,上听之。
《后汉书》曰:向栩,河内朝歌人,少为书生,性卓诡不伦,恒读《老子》,状如学道。又似狂生,好被发,着绛幓头。
《吴越春秋》曰:勾践与妻入臣吴王,衣独鼻幓头,夫人衣无缘衣,裳左开之襦以养马。
《古诗》曰:罗敷好养蚕,彩桑城南隅。少年见罗敷,脱巾着绡头。
繁钦《定情诗》曰:何以结相于,金薄画幓头。
《太平御览》 宋·李昉